德阳潮扇:以竹为骨,丝绢为面,潮扇如何成为慈禧太后的最爱?

Published by
worldwidemaddennewsnet
德阳潮扇,是四川省德阳市的传统手工艺品。源于广东潮州团扇。清光绪(1892年)年间任福建仙游县同知包善诚,罢职回乡带回潮州团扇,并在制作工艺上加以改进,形成了德阳潮扇的独特风格,其工艺水平远胜于潮州团扇,故成为德阳一绝。

德阳潮扇的制作,以慈竹丝、丝线、鲜纸为原材料,扇面有猪腰型、蝙蝠型等多种,上面配以山水画、诗词等既实用又美观,文化品位极高。其精湛的技艺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,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。 

2006年8月,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别具特色的“ #德阳潮扇 ” ,由旌阳区文化局作为四川省文化厅批准为“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”。 

1895年,德阳潮扇成为供品,受到慈西太后青睐。

抗战后,四川书画大师张大千、叶浅予等分别为扇面作画,大大提高了德阳潮扇的知名度,制扇业由此达到鼎盛时期,扇庄发展到30多家,潮扇远销国内外。

1943年,德阳潮扇被作为国礼赠给美国总统罗斯福,已被收藏于美国国家博物馆。

1956年,德阳潮扇乃被作为国礼赠送给苏联、罗马尼亚、印度等10多个国家元首。 

近几年来,省、市、区众多知名画家、领导纷纷为德阳潮扇绘扇面、题字,使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枯木逢春,再现生机。 

2022年2月,“德阳潮扇传统工艺”被列入四川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”。

德阳潮扇上百年的技艺正在流失 

中国“扇文化”源远流长,古往今来,无论是草根百姓,或是达官显贵,都爱以扇为随身配饰。

这把扇子在清末一出现,德阳潮扇始于清末,是潮州团扇与德阳当地的土扇结合,再经过改良而成,至今已有120年的历史。

1895年,清朝一位亲王入蜀察访旱情,路过德阳时,被德阳潮扇吸引,连连称赞:“好扇好扇!”

于是时任德阳知县黄沅当即赠送两把。

随后,又令“李宝成潮扇庄”赶制了一批精品潮扇,作为土仪专程赴京孝敬亲王。

亲王后将此扇献给了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。

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,德阳潮扇终于“入宫”成为贡品,慈禧太后见扇后大悦,遂传谕四川总督,索献德阳潮扇100把。

如此一来,德阳潮扇可谓名声大噪,盛极一时。

1943年,美国总统罗斯福来华访问国民,宋子文来德阳精选4把潮扇,由国画大师张大千、谢趣生分别绘制扇面,

作为寿礼送给他,被罗斯福称赞为东方艺术之瑰宝。

华盛顿国家博物馆至今还珍藏着这两把德阳潮扇!

德阳潮扇以竹为骨,以绢为面,以文为墨,以画为魂,并加入锦缎包边的制扇工艺,散发着独特风韵。

这门上百年的技艺正在流失,如今在全国,德阳潮扇作为四川省级非遗,传承人一共只有两人,杨占勇便是其中之一。

你是不是也好奇,制出这样一把雅致精美的扇子需要花多少功夫?

选竹

每年的3-6月是潮扇的制扇季节。

2月底就要开始物色材料,为了找到韧性好的竹子,需要到400公里外的宜宾竹海去选竹料。

划片、启丝

竹料选定后,经过锯、劈,拆成手指宽的小竹片,用手对准刀口,一丝一刀拉出竹丝。一把小小的潮扇包含140多根竹丝,可见需要多么大的耐心!

扇柄、扇框

制作扇柄需要秦岭淮河一带的老竹。

为保证美观,扇柄竹料需反复推磨至光滑圆润,才能进行雕刻打孔等工序。

扇框用竹同样为无巴结的老竹,弯曲扇框是门技术活儿,力道不足无法达到效果,用力过大会使竹子弯折。这就要靠匠人的经验和技术了。

扇架、丝柄

潮扇分大、中、小三个型号,将启好的竹丝一片一片围在扇柄上端处。用细麻丝缠绕,加一片绕一圈,所有数量的竹丝片加完,才能绕好后打结扎紧。

画扇面、裱扇面

扇面所用绢丝的来自江南。

裱糊之后需观察物象,验查湿度,并无定式可寻,完全靠匠人经验。

最后用深色丝绢裱制扇子边缘,贴云耳,挂扇坠。

制作一把这样的扇子,杨占勇需要花将近四天时间,算下来,一年产量也不足100把。

即使是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,杨占勇仍表示,“靠做潮扇,是不能养家糊口的。”

如今,知道德阳潮扇的人已经不多,更别说愿意为它买单。

写诗作画、传经布道、寄托情谊,扇子从来都不仅仅是拿来用的,千古的文化,稀缺的手艺,本应更受珍惜。

15
15
0
12
0

Copy Link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