亲爱的外国人,请按照规定来:千万不要挑战日本人对「规定」的要求

Published by
TTN 谈谈网

刚到日本的第一周我就亲身体会了日本人对于「守规矩」的要求。由于日本也有使用汉字的习惯,所以台湾人在把自己的名字介绍给日本人的时候有两种选择。其一是屈就于汉字的读音,可以让日本人更容易记得你的汉字是什么。例如我姓黄,在日文的发音是コウ(音同Ko),所以我会告诉别人我叫做コウ。其二是选择用汉字的中文发音,以黄而言,就会是フウアン(音同Huang)。 由于在台湾学习日文的时候,老师都是用コウ称呼我的,所以在到日本以前,我把所有交给学校的申请文件都填写成「コウ」;但若是必须要跟护照姓名一样的英文文件,我都填写「フウアン」。这个差距导致我开始在东京生活的第三天,要在邮局开户的时候,就发生问题了。 29245- 日本人 (1) 「你的名字是这样念吗?コウ小姐。」邮局的大哥拿到我的申请资料之后,很疑惑的问我。 「对阿!我是コウ。」 「但是这和你的『在留卡』不一样。」他指指我递出的申请资料和住民证件上的拼音栏。 注:在留卡可以说是外国人在日本的身分证,上面会有你的护照资料及现居地址。如果外国人被警察发现没有携带这张证件或是护照,就会被警车载回宿舍拿证件。拿到证件之后不代表事情结束,因为还得到派出所进行笔录。 啊!我偏了偏头,思考了一下要怎么用日文解释这一切。我告诉他日文汉字的发音和中文汉字的发音不一样,但其实就汉字而言,我就是叫做「黄」。 可想而知,邮局的大哥很有耐心的告诉我,我得全部使用同一种发音才行,否则会造成身分确认上的困难。最后我选择用フウアン这个发音,也去学校把相关的证件都改成一致的。这点微小的差异在我眼中没有什么,因为对我来说,证件上呈现的汉字都一模一样;然而,这在日本人眼中是再基本不过的问题,因为这就是「规矩」。 29245- 日本人 (2) 过了几天,我又遇上了另一个冲击。在我的宿舍里,当住户不在房里的时候,管理员会代替学生收取包裹。收取包裹之后,他会把资料登记在簿子里,也会在学生的房间信箱上贴上一个小标签,通知学生领取包裹。 这天我从学校回到宿舍,看到我的信箱上有这样一个小标签,便把标签撕下来,随手扔进我深不见底的包包。接着我走向管理员室,向他领取包裹。 「不好意思,我想要领我的包裹。」我敲敲门,试着以最有礼貌的方式进行对话。 「你的标签呢?」管理员问。 我的标签?想起自己包包那像黑洞一样的空间,我便懒惰地不想把标签找出来。我很愚蠢的回答他:「啊我弄丢了。」 听到这句话,管理员顿时脸色大变,整个空间仿佛响起了乡土剧那种对心脏有不良影响的配乐。 「弄、丢、了!」他跟我确认。 「对阿。」我怯怯地说。 「这样不行!」他开始大声地告诉我,拿标签换包裹是我们的规定,如果没有标签,就不能换回自己的包裹。第一次被日本人大小声的我,完全被吓到,只好速速从包包里找出标签给他,然后带着包裹逃回自己房间里。 我心里反骨的恶魔蠢蠢欲动,开始思考这个规定的各种不合理之处。例如,若是有人把我的标签撕走,害我永远拿不了包裹怎么办?连这种弹性都没有,这不就是行政僵化的第一步吗?况且包裹上写的是我的名字,那我本人来领不就好了?何必郑人买履,还要以标签来代替? ……无数个抱怨像是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挤满我的脑海,但他没有义务要给我弹性,又是我违规在先,所以我也没有立场抱怨了。 29245- 日本人 (3) 日本人对于秩序的要求是有世界有目共睹的,这或许是日本在二战之后经济快速恢复的原因之一,因为在任何细节他们都不马虎;但这也可能是近20年经济成长停滞的原因,因为在任何一个环节都没有弹性。 一把名为节制与服从的剑,拥有双面刃,一方面提高产出的品质,一方面却又限制了效率。究竟该依循什么,才能在规定和弹性之间找到平衡呢?才疏学浅的我无法给出定见,但我知道现在的日本,前者是更被重视的。 宿舍管理员的一句话让我重新反省在东京发生的每一件事:「フウアン小姐,请按照规定来。」  

0
0
0
0
0

Copy Link: